光模块外壳资讯

苏州光通信模块外壳

作者:网络投稿            发布时间:2023-03-07 00:00            阅读次数:174

网上有很多关于苏州光通信模块外壳,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苏州光通信模块外壳的问题,今天瑞达丰光模块外壳加工厂(www.optoroute.com.cn)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苏州光通信模块外壳

2、苏州迈特通讯科技做什么的?

苏州光通信模块外壳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马成龙,陈彤,付晓钦)

1 2021 年行情回顾:通信板块整体基本持平,细分赛道分化明显

2021 年通信板块年涨幅 0.1% ,跑赢沪深 300 指数 截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过去三年沪深 300 指数涨幅 63.5%,上证指数涨幅 45.1%,深证成指涨幅 103.2%,通信(申万)指数涨幅 10.1%,大幅跑输大盘。


截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2021 年全年沪深 300 指数全年跌幅 5.6%,上证指 数全年涨幅 4.17%,深证成指涨幅 1.66%,通信(申万)指数涨幅 0.1%,跑赢 沪深 300 指数,跑输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在申万各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17 名。

通信板块估值处历史中等偏下水平,物联网、IDC、光通信涨幅较好。

截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以我们构建的通信股票池为统计基础, 2011 年以来,通信行业 PE(TTM,整体法)最低达到过 27.3 倍,最高达到过 96.4 倍,中位数 40.6 倍,当前估值为 37.3 倍,处于历史中位数偏下水平。

从近一年的情况看,通信行业估值从 2020 年 10 月向下调整,到今年 5 月中旬 估值触底反弹,8 月份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限电影响,板块估值持续回落,11 月份重回企稳上升。

通信行业 PB(TTM)最低达到过 1.49 倍,最高达到过 6.92 倍,中位数 2.99 倍,当前估值为 3.00 倍,处于历史中位数水平。


在我们构建的通信股票池里有 126 家公司,截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2021 年 平均涨幅 6.12%,各细分板块行情出现分化。其中,物联网、IDC、光纤光缆 行业涨幅居前,2021 年全年涨幅分别为 26.9%、15.2%和 13.5%。物联网板块 受益行业内生高增长,相关标的如广和通、移远通信、拓邦股份、中颖电子、 瑞芯微等个股涨幅均高于 35%,板块高景气度持续。IDC 板块的英维克、科华 数据等上游配套空调、电源公司受益于在新能源领域的拓展,涨幅居前,均超 过 60%。光纤光缆板块涨幅居前的标的主要是中天科技等,同样受益于风电、 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涨幅均超过 30%。

从个股表现来看,2021 年年涨幅排名前十的为:英维克(+153%)、拓邦股份 (+132%)、中颖电子(+131%)、万隆光电(+102%)、全志科技(+101%)、 瑞芯微(+93%)、华测导航(+92%)、光库科技(+84%)、威胜信息(+62%)、 万马科技(+62%),主要分布于 IDC、物联网、北斗和光器件板块。


2 加速赛道一:物联网——高景气持续,万物互联加速到来

物联网连接数持续高增长,制式升级加速推进

疫情与缺芯短期影响物联网连接增长,但长期趋势不变。疫情与芯片短缺对物联网 产业链的需求与供应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据 IoT Analytics 数据,预计 2021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 123 亿,同比+9%,增速较前期明显放缓。但长期来看, 物联网赛道高增长持续,预计 2025 年连接数可超 270 亿,21-25 年 CAGR 近 22%。


其中,物联网通信技术升级换代正加速推进。以蜂窝物联网为例,一方面,2/3G 网络持续向 NB-IoT/Cat.1/LTE-M 等切换,据 IoT Analytics,2020 年中国蜂窝物联网模 组出货量中,NB-IoT 模组占据 54%的份额,Cat.1 快速增长,份额为 12%;今年以 来,尤其是 Cat.1 需求仍保持快速增长,21Q2 同比+100%。另一方面,5G 成为 2021 年增长最快的通信制式,据 Counterpoint 数据,21Q2-Q3,5G 技术分别实现 800% 和 700%的爆发式增长。

进口替代进展顺利,国产厂商全球份额持续提升

在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背景下,物联网全产业链不断受益,其中国产厂商在多 个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份额的不断提升——物联网芯片厂商正不断实现国产替 代,国内模组厂商已独占鳌头,智能控制器产业东升西落格局也在持续进行:

芯片国产替代持续进行

AIoT 设备涉及的主要芯片类型包括:控制芯片(MCU)、电源管理芯片、传感 器芯片、存储芯片、无线连接芯片、音视频处理芯片、信号链芯片等。受下游 需求持续旺盛、供应链安全需要等推动,国产芯片厂商正不断实现国产替代, 如中颖电子已成为家电 MCU 龙头,产品向车载领域拓展;恒玄科技在 TWS 蓝牙主控方面维持第一梯队,并进入智能手表市场;乐鑫科技位居 WiFi MCU 龙头地位;翱捷科技在中低端蜂窝物联网芯片领域实现快速成长,5G 等高端产 品亦有突破。

国产模组厂商独占鳌头,东升西落已成定局

从全球格局来看,国产模组厂商已稳居全球领先地位。据 Counterpoint 数据, 21Q3,全球排名前 5 的厂商均为中国厂商,分别为移远通信、广和通、中国移 动、日海智能、美格智能,CR5 合计市占率超过 60%(广和通包括锐凌无线)。 另外,有方科技也进入了全球前 10 行列,位于第 8。


蜂窝物联网模组产业有望加速。从量的角度来看,据移远通信数据,预计 21-24 年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出货量仍将维持 20%的复合增速,2024 年出货量将突破 8 亿片;从价的角度,通信制式升级带来价值量提升,据 Counterpoint 数据, 21Q2 受益于 5G 产品份额提升,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的平均售价增长 5%,远 期来看预计 2024 年蜂窝物联网模组 ASP 将达到 14.7 美元。

智能控制器空间广阔,全球产能向中国迁移

智能控制器量价齐升,市场空间广阔。从量的角度看,物联网连接数正持续不 断增长,且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智能控制器需求爆发;从价的角度,由 于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技术要求提升,导致产品附加值增长。在此推动下,智能 控制器市场空间广阔,以主要大颗粒市场为例,预计 2025 年家电、电动工具 和汽车领域全球市场规模分别可达近 700 亿元、250 亿元和 6700 亿元。

行业东升西落,国产厂商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国内智能控制器厂商 业务收入加速增长,不断斩获 TTI、伊莱克斯、西门子等大客户。以家电和电 动工具领域为例,国产厂商市占率已有较大突破,且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 未来全球厂商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产业物联网应用场景有望加速落地

消费先行,产业后至。过去智能家居等消费物联网发展更为迅速,但随着物联网继 续发展,对产业的改造将成为物联网的核心场景,未来产业物联网连接数将超过消 费物联网。其中,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是最重要的两大场景。

车联网:最快速增长的细分场景

从政策规划来看,预计 2025 年国内 C-V2X 车载终端的前装渗透率达到 50 %;路侧设施规划至 2025 年实现在典 型城市和高速公路覆盖范围的扩大。从产业和技术成熟度来看,5G R16 版本已于 2020 年 7 月落地,R17 版本则将于 2022 年上半年冻结。而根据 5GAA 预计,2021 年 5G Uu+LTE PC5 的芯片、模组可成熟商用;2024 年基于 R16 版本的 5G-V2X 技术 应用可基本实现。


工业互联网:5G R17 标准冻结有望加速相关应用落地

R17 是 5G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对工业互联网应用具有明显推动作用。R15 引 入了 URLLC 技术,但主要面向 AR/VR;R16 则面向工业互联网场景对 URLLC 技术进 行了进一步的增强;而至 R17 版本则立项 URLLC/IIoT,进一步推动 5G 在工业互联 网场景的应用。除此以外,5G RedCap(NR Light)的推出,一方面原先难以覆盖的 工业无线传感网场景得以覆盖,另一方面 RedCap 的模组价格未来将会控制在 100-200 元之间,成本的下降为应用推广创造可能。

3 加速赛道二:工业互联网——受益 5G 进入产业爬坡期

2022 年 5G 基建稳中有升,全球市场复苏

5G 网络建设稳步增长,主要城区已完成覆盖。截至今年 11 月底,我国今年新 增 5G 基站超 65 万个,累计建成 5G 基站 139.6 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 城市市区、97%以上的县区以及 50%的乡镇镇区。中国移动完成 2.6Ghz 的 5G 基站建设约 17 万。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深入推进共建共享,完成 3.5Ghz 的 5G 基站约 29 万站,节约建设成本超千亿元。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签署“5G 战略” 合作协议,年内计划完成 700MHz 5G 网络共建共享 20 万站建设。


展望 2022 年,预计国内电信运营商整体资本开支稳中有升。宏站建设方面, 参考 4G网络过往建设,我们预计 2022年 5G基站建设量位于 70-75万站之间。

中国的 5G 毫米波产业链已经基本成熟,具备部署和商业化的条件。重要基站 供应商华为、中兴、爱立信、中信科、诺基亚贝尔均已推出了毫米波基站产品; 在终端方面,已有毫米波商用智能手机推出;而在芯片方面,高通、海思、三星、联发科均部署了毫米波芯片。今年 7 月 13 日,十部门联合印发《5G 应用 “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年)》。《计划》中提出“加强 5G 频率资源保障,适 时发布 5G 毫米波频率规划,探索 5G 毫米波频率使用许可实行招标制度,研究 制定适合我国的 5G 工业专用频率使用许可模式和管理规则”。2022 年北京冬奥 会将使用毫米波技术实现视频传输。业内预测,2022 年我国将有望发放 5G 毫 米波牌照。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年中,5G 毫米波将是发挥及完善 5G 网络和 5G 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全球 5G 网络建设有望随着海外疫情趋于稳定而逐渐恢复。到 2021 年 12 月, GSA 确定全球有 144 个国家/地区的 481 家运营商在投资 5G,而 2020 年底则 为 412 家运营商。其中 177 家运营商推出了 5G 移动服务,81 家运营商推出了 5G FWA 宽带服务。98 家运营商部署了 5G SA 网络。

无线网:根据 Dell’Oro 最新数据,华为和中兴仍然占据中国无线网市场第一 和第二的份额,爱立信和诺基亚仍然占据中国以外无线网络市场第二和第二 的份额。全球前七厂商的份额之和超过 80%,华为占 29%、爱立信占 15%、 诺基亚占 15%、中兴占 11%、思科占 6%、三星占 3%、Ciena 占 3%。值得 一提的是 Open RAN 的市场已经从 2020 年上半年的 1 亿美元提升至 2021 年上半年的 10 亿美元。

核心网:中国移动 5G 核心网集采,华为中标 74.887 亿元,中兴中标 75.63 亿元。中国广电 5G 核心网华为和中兴分别中标 11.5 亿元和 10.8 亿元。中国 联通核心网根据 Dell’Oro 数据,全球今年已经新增 14 个商用 5G SA 核心网, 随着 5G SA 增强型移动宽带网络的商业部署,2022 年的预期增长率比上个 季度报告的更为乐观。目前全球排名前六的核心网供应商分别为爱立信、华 为、Mavenir、NEC、诺基亚和中兴通讯。

承载网:根据 Dell’Oro 数据,今年光传输设备市场略有下滑,前九个月收入 同比下降 2%,其中中国市场前九个月的收入同比下降了 9%。

5G 行业应用走深向实,虚拟专网正从 1.0 迈向 2.0

截至 2021 年 11 月,我国 5G 行业虚拟专网数量超过 2300 张,由 To B 通用网 络向各行业定制的网络演进。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 5G 应用创 新的案例覆盖 22 个重要行业,已有 138 个钢铁企业、194 个电力企业、175 个 矿山、89 个港口实现 5G 应用商用落地。

5G 应用成熟度大幅提升,绽放杯中 15%项目已实现“解决方案可复制”。 我国 5G 应用历经 3 年多的发展,已经跨过从 0 到 1 的突破,正在实现从 1 到 N 走深向实的过程。从工信部信通院组织的过往四届绽放杯项目看,2018 年第一 届“绽放杯”大赛中 75%以上的参赛项目都处于 “原型设计”初级阶段,这一比例 逐年下降至今年的 20.53%(今年总共参赛 12281 个项目)。今年已实现“商业 落地” 和“解决方案可复制”的项目数量总数接近 50%,其中 15%项目已实现“解 决方案可复制”。(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运营商已明确5G专网新模式,陆续发布专网 2.0。运营商面向不同的网络需求, 分别推出三类服务模式。中国移动 5G 专网推出优享模式、专享模式、尊享模 式;中国电信推出 5G 专网致远模式、比邻模式、如翼模式;中国联通推出 5G 景虚拟专网、5G 混合专网、5G 独立专网产品。中国移动在 10 月专网高峰论 坛发布了 5G 专网产品体系 2.0,聚焦工厂、矿山等 18 个细分行业。中国联通 在 12 月 7 日举行的 2021 合作伙伴大会发布了 5G 行业专网产品体系 2.0,全 面升级支持 5G LAN、高精度授时、融合定位、5G TSN 等功能。

运营商已从 5G 行业专网创收。在中国移动对外公布的 2021 年上半年业绩报告 中显示,中国移动上半年全网共签约 900 个省级区域特色项目,拓展 452 个 5G 专网项目,合同金额超千万,DICT 大单 122 笔,带动 DICT 增量收入超 60 亿 元,政企客户数达到 1553 万家。中国电信政企目前已落地 850 个 5G 定制商 用网络,目标全年落地 1000 个。中国联通半年营收 13 亿元。


华为成立五大军团,单个军团 2022 业绩目标超百亿。华为的五大“军团”分别为 煤矿军团、智慧公路军团、海关和港口军团、智能光伏军团以及数据中心能源 军团。其中智能光伏军团 2022 年收入 200 亿,利润 40 亿,2023 年收入 300 亿,利润 60 亿;数据中心能源军团业绩目标 2022 年 150 亿元,利润 30 亿元, 2023 年受 225 亿元,利润 45 亿元。华为在 2020 年财报中显示,华为全年已 携手运营商在煤矿、钢铁、港口、制造等 20 多个行业展开超过 3,000 个 5G 创 新项目实践。

中兴通讯成立 5G 行业产品团队,5G 应用已覆盖到 15 个行业。中兴通讯已携 手合作伙伴在钢铁、冶金、电子制造、港口、轨交、矿山、电力、融媒体、文 旅等 15 个行业实现了百余个 5G+创新应用场景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开 展了超过 60 个示范工程。

全球 5G专网市场 2021预计近百亿人民币市场规模。根据 Grandview Research 预测,全球 2020 年 5G 专网市场规模为 9.2 亿美元,2020-2027 年的复合增长 率将达到 37.8%,5G 专网市场规模随垂直行业客户的需求提升高速增长。


工业互联网受益

5G 加速发展 我国工业通信网络市场 2021 年市场预计达 1639 亿元。根据工信部发布数据和 赛迪顾问市场结构数据测算,我国工业云平台市场 2021 年预计达 1639 亿元, 相比较 2019 年,过去 3 年年复合增长率 6.4%。

全球工业网络市场整体增速 6%,工业以太网市场最大,无线通信增速最快。根据 HMS Networks 分析报告,全球工业网络链接新安装节点 2021 年相比 2020 年增长 6%,其中工业以太网占全总市场的 65%,现场总线占总市场的 28%,无线 tong 新 占市场的 7%,同比增速 24%。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我国增长势头强劲,国产厂商以跻身全球头部。根据智 妍咨询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从将从 2016 年的 41.28 亿 元增长到 2026 年的 395.68 亿元,10 年复合增长率 25%。我国工业互联网通 信厂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份额已跻身全球头部。以东土科技为例,根据 ARC 咨询 2018 年的全球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排名显示,东土科技已经排在第七位。此外三旺通信也属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头部公司。


无线通信和 5G 发展将带动工业通信网络快速增长。全球工业网络链接新安装节点中无线网络拥有 7%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速 24%。HMS 也说到 5G 的成熟发展将带动工业通信在无线侧全面发展和增长。 根据我国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我国 5G+工业互联网项目从 2020 年中的 600 个发展到 2021 年 10 月的 1800 个,仅 16 个月的时间项目发展数翻了三番。 5G+工业互联网的 1800 个项目已经链接设备总量超过 7600 万台。(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 加速赛道三:北斗——新政策、新应用、新市场

新政策:政策助力不断,监测采购持续发力

北斗产业持续受益政策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北斗产业的支持政策 层出不穷,2021 年以来,包括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及上海、湖北等 地方陆续出台北斗产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强化北斗产业的政策驱动力。

政府采购在监测领域持续发力。在形变监测领域,地灾监测在政府采购推动下 实现快速增长,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点达到 33 万多处,目前,自然资源部已开展关于 2022 年全国地质灾害普适型 监测预警实验工作部署安排,部分省市已开启方案编制工作,预计地灾监测将 持续进行。而除地灾监测外,水利方面如大坝监测相关政策规划及部分地方试 点已经展开,未来有望迎来需求释放,成为新的增长点。


新应用:高精度位置信息重要性的全面爆发

高精度位置信息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当前高精度位置信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泛,除前述形变监测、传统 RTK、农机自动驾驶等场景外,我们看到包括自动 驾驶、消费级应用等场景已有落地:

(1)乘用车自动驾驶:卫惯组合系统具有明显的互补优势,在车中的应用正在 不断落地。以乘用车为例,如小鹏、埃安、一汽等多款车型均搭载有卫惯组合 的高精度定位单元。假设 2025 年全球乘用车销量恢复至 6800 万辆,国内乘用 车销量达 2700 万辆;全球 L3+渗透率超 14%,国内 L3+渗透率达 20%;ASP 取 1500 元,2025 年乘用车卫惯组合导航全球及国内市场规模可分别达 146/80 亿元。

(2)消费级应用:华为已在其会员服务中上线高精度定位功能,开通服务后可 获得亚米级定位精度,由于政策限制目前仅在广州、深圳、苏州、杭州、重庆、 天津、成都、东莞等八座城市开放。除华为外,小米亦已在小米 11 Ultra 和小 米 11 Pro 中上线高精度定位服务。考虑到精准定位将极大改善 AR、导航等 C 端 场景使用便利性,C 端应用市场正逐步打开。


新市场:新兴市场展现出海机遇

新兴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随着疫情影响相对消退,2021 年以来,一带一路 等沿线国家基建力度重新增长,促进海外尤其是新兴市场需求出现快速增长。 长远来看,这一趋势具有确定性,围绕基建相关的北斗产业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但当前我国北斗产业出海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从整体来说,据 SIA 数据,2020 年全球卫星导航设备市场规模约 1034 亿美元,作为对比,2020 年国内终端/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 1770 亿元, 占全球市场比重约 25%;从微观层面,国内主要终端厂商海外市场占比都处于 较低水平。

国产厂商具有一定相对优势,有望抓住新兴市场的出海机遇。国产厂商出海有 如下机遇:(1)性价比优势

(2)海外龙头在新兴市场地区领先幅度有限。其一,海外龙头以欧美市场为重点,在新兴市场的布局领先幅度有限;其二,星基增强服务相较地基仍有一定 性能差距,国产厂商若能实现地基增强服务提供有望提高竞争力水平。


5 复苏赛道一:云基建——需求结构性改善,寻找高弹性个股

云基建需求:元宇宙&产业互联网注入新动能,需求迎来结构性改善

移动互联网维持 30%以上增速,贡献 IDC 持续增长动力。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快 速发展的周期始于 2013 年,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移动网络升级流量迎来快 速增长。2018 年,在各种线上线下服务加快融合,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大力驱 动下,移动支付/出行/视频直播等应用场景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速 创下新高(同比+189%)。

2021 年 1-10 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 1810 亿 GB,(同比+35.3%)。 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 1732 亿 GB,(同比+36.4%),占移动互联网 总流量的 95.7%。10 月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达到 14.32GB/ 户·月,(同比+25%),移动互联网流量整体维持了中高速增长。

VR、工业互联网等新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产业互联网是 IDC 发展新动能。疫 情催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以 Facebook 为代表的国外云厂商巨头加大了对 于 VR/AR、元宇宙等新应用场景的投资,截至 2021 年 10 月,我国智慧城市等 项目公示招标金额超过 188 亿元,物联网连接数近 14 亿,5G 应用逐步成熟, 工业互联网等加速普及,成为云基建投资的中长期催化动力:

政企云项目招标数突破 188 亿元,较去年全年实现翻倍:根据对云平台发 布的中标信息的统计,除去极少数数据缺失,截至 2021 年九月末,2021 年政企云平台中标额已达到 188.20 亿元,超过了 2020 年全年 98.84 亿元 的中标额,接近翻倍,根据 IDC 预测,2023 年我国智慧城市总规模有望 超过 389 亿美元,20-23 年增量空间 130 亿美元(约 884 亿元),仍然处 于发展快车道;

物联网增长提速,万物互联前景广阔:截至 2021 年 10 月,我国物联网用 户数超过 13.9 亿(同比+28%)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根据爱立信等预测, 2025 年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 250 亿,带来百亿级别的增量空间 ;产业 互联网连接数量亦保持加速发展态势,是驱动 IDC 行业发展新动能;

5G 应用持续丰富,元宇宙 AR/AR、车联网加速落地。


新场景驱动下云基建投资加码,Facebook 大幅上调 22 年投资预期。2021 年 三季度,海外三大云厂商、Facebook(Meta)资本开支合计 326.90 亿美元(同 比+30%,环比+5.97%),同环比均实现增长。其中,

亚马逊(Amazon)资本开支 157.48 亿美金(同比+42%,环比+10.2%);

微软(Microsoft)资本开支 58.10 亿美元(同比+54%,环比-10%);

谷歌(Google)资本开支 68.19 亿美元(同比+26%,环比+24%),主要 用于采购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Facebook(Meta)资本开支 43.13 亿美元(同比+17%,环比-6.5%)。 Facebook 2022 年资本开支预期高增长。国外几大云厂商在业绩说明会对此后 资本开支进行展望,预期 2021 年 4 季度资本开支整体保持当前的投资节奏, Facebook 则大幅上调 2022 年的投入建设规划,预期 2022 全年资本开支有望 达到 290-340 亿美金,(同比增长 53%-79%),主要用于购买服务器,建设数 据中心,网络设备,及采购办公产品等。(数据来源:公司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三季度 BAT 资本整体开支回暖,环比提升近 10%。21Q3,国内 BAT 资本开 支合计 224.02 亿元(同比+2%,环比+10.2%)同环比均出现回暖,其中百度 保持较高增速,阿里较二季度进一步复苏,腾讯同比出现下滑,环比小幅提升:

阿里巴巴资本开支 127 亿元(同比+7%,环比+16.3%),统计口径中不含园区相关的资本支出;

腾讯资本开支 70.61 亿元(同比-19%,环比+1.8%); 百度资本开支 26.64 亿元(同比+77%,环比+6.7%)

ICT 设备:新基建投资有望加码,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网络市场增速领先全球平均水平。根据 IDC 统计,2020 年,我国网络设 备总规模中国网络市场规模为 91.4 亿美元(约合 630 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 期相比增长 7.5%。

政企及运营商市场为两大主要市场。网络设备按照复杂程度、性能要求、单一 客户价值量等因素可以划分为企业级市场和电信级市场,其中电信级市场对网 络解决方案的复杂程度要求最高。


场景及流量增长,带动网络设备更新升级。一般网络设备的自然折旧使用年限 是 5-8 年,期间,随着信息传递需求增长,以及带宽流量的增长和网络技术的 更迭,亦会带动网络设备的更新升级。从整个网络设备的采购需求端来看,主 要是由运营商和政企两大类型客户所决定。随着近几年运营商基站从 4G 向 5G 升级、5G 商用不断取得突破、以及网络技术的更新升级,我们认为,未来几年 我国网络设备的需求整体将保持稳健增长,新应用场景的落地亦会带动网络设 备需求的加速发展:

5G 基站升级带动相应网络设备升级。随着 5G 基站建设日益完善,网络设 备会随之逐步进行更新升级,网络设备整体的投资近几年有望保持较快增 长。

交换机加速迈进100Gb时代。目前的交换机市场仍以10/1GbE设备为主, 但快速向 100Gb 转换升级,未来,100Gb 的交换器有望在园区网等实现 较快的升级部署。

WIFI6 标准时代到来,引发设备换代需求。WIFI6 标准于 2018 年提出, 相较于 WIFI5 标准,WIFI6 速度更快、承载量更大、功耗更低。2020 年是 WIFI6 路由器普及元年,新部署的网络设备,将更多采用 WIFI6 标准,带 来需求增长。


Ipv4 向加速向 IPV6 过渡。2021 年 7 月 12 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 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 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工作的通知,亦带动部分网络 设备更新升级需求。

中国服务器市场持续保持较高增速。根据 IDC 统计,2020 年,中国服务器市 场出货量为 350 万台,同比+9.8%,市场规模为 216.49 亿美元(约合 1,489.9 亿元人民币),同比+19.0%。其中,X86 服务器市场出货量为 344 万台,同比 增长8.1%;市场规模为208.23亿美元(约合1,433.2亿元人民币),同比+17.7%。

根据 IDC 预测,2021-2025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由 257.31 亿美元升至 410.29 亿美元,保持 12.5%的年复合增长率。

目前我国 X86 服务器市场份额主要在头部三家,根据 IDC 统计,2020 年我国 X86 服务器出货量前三的公司分别为:浪潮信息、华为、新华三,占比分别为 29%/16%/13%。


国内分布式存储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广阔。分布式存储将数据分散存储 于网络中的多个数据节点上,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实时更新并存放于所有参与 记录的区块链网络节点中,每个节点都有数据库中的完整数据记录以及数据备 份。根据智研咨询统计, 2020 年我国分布式存储行业产值 104.33 亿元,同比 +46.74%,前 4 大厂商(华为、新华三、曙光、浪潮)市场累计占比 72%。

云网安行业空间展望:网络计算稳健增长,云与安全业务空间广阔。我们按照 IDC 披露的网络设备、计算存储、云计算、安全的市场规模及 2023 年空间测算, 预计网络及计算设备有望维持稳健增长,云与安全业务随着企业 IT 架构云化及 国家对安全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各自分板块增速。

国内 ICT 竞争格局迎来重构。根据 IDC 统计和披露的数据,我国网络设备的核 心供应厂商包括华为、新华三、星网锐捷、中兴通讯等;计算设备核心供应厂 商包括浪潮信息、华为、新华三等。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行业的竞争格局 有望进一步得到重构。


我们认为,从三季度主要 ICT 厂商的表现来看,服务器的出货仍受到了供应链 紧张的一定影响,部分订单推迟至 4 季度及以后确认,从投资周期上看,我们 预计明年 ICT 设备仍将进一步稳步复苏,催化因素包括:1)芯片供应链压力 有望于明年下半年得到明显缓解;2)Intel 新产品的推出;3)网络建设由 25G 向更高级别带宽升级;4)互联网资本开支的进一步回暖。

光模块:受益云基建复苏+国产替代,景气度有望提升

2020 年受疫情和新基建政策催化,电信和数通市场需求强劲,全年光模块市场 规模为 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2021 年云厂商对光模块需求高速增长,电 信市场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叠加光模块行业存在库存积压问题,今年国内光模 块厂商的收入增速有所放缓。根据 LightCounting 预测,2021 年全球光模块市 场有望增长 12%-16%,2021-2026 年的 CAGR 为 14%,主要受 DWDM、以 太网光模块需求的拉动。如果全球宏观局势保持稳定,预计光模块市场到 2026 年将超过 170 亿美元。


光模块下游市场以电信市场和数通市场为主,云厂商支出对光模块市场的影响 越来越大,其中明年 facebook 资本开支预计增长 53%-79%带来明显增量。根 据 LightCounting 指出,全球 TOP5 的 云厂商(阿里巴巴、亚马逊、Gacebook、 谷歌和微软)2020 年在以太网光模块上的支出为 14 亿美元,占全球光模块销 售的近 50%,到 2026 年支出将增加至超过 30 亿美金。根据 Yole 预测,电信 光模块市场 2020-2026 年 CAGR 大约为 5%,数通光模块市场 2020-2026 年 CAGR 将超过 19%。

流量爆发和网络架构和设备升级驱动光模块需求持续增长。1、数据流量的高速 增长驱动数据中心和 5G 基站及传输网的持续建设,带动光模块需求的增长;2、 新型数据中心网络结构从传统的三层架构向新型叶脊架构转变,电信接入网从 传统双层架构(前传、回传)转化为三层架构(前传、中传、回传),都大幅提 升了对光模块的需求;3、网络设备的升级带动光模块的持续更新迭代,以数通 市场为例,每一代博通交换机的推出将推动相应光模块的更新换代。2020-2022 年是 400G 光模块的快速起量期,800G 光模块有望从 2022 年开始起量,并从 2025 年底开始主导市场。目前,国内多家公司已开始布局 800G 光模块产品, 未来有望在 800G 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国产光模块龙头在产品、技术上具备先发优势,在产能上具备规模优势,市场 竞争力越来越凸显,有望受益于行业增长红利和市场集中度提升趋势。关注国 产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新易盛等。

光器件:中低端产业向国内转移,优质公司通过精益管理脱颖而出

广义的光通信器件按照物理形态的不同,可分为:芯片、光有源器件、光无源 器件、光模块与子系统这四大类。其中,有源光收发模块在光通信器件中占据 最大份额,约 65%。狭义的光器件主要指光有源器件和光无源器件。

国产光模块厂商崛起+国内具备人工成本优势,中低端光器件产业逐渐向国内转 移。光器件行业定制化程度较高,产线自动化程度较低,需要大量人工调试, 国内具备人工成本优势,海外光器件厂商有望将更多中低端器件的研发、生产 和封装转移到国内。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国内厂商在中低端光器件市场自给自 足且实现出口,中低端光器件产品附加值不高,厂商以组装代工为主,同质化 严重,低价薄利使得大部分小企业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周期长、回报 慢的高端产品技术研发,因此行业内大部分厂商规模体量较小。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国产厂商凭借精益管理脱颖而出。优质的光器件公 司脱颖而出有几种路径:1、以优质的产品质量和低成本优势切入海外光通信市 场,获得高于国内的毛利率;2、通过整合平台化生产能力降本增效,获得高于 行业平均的利润水平。由于上游光组件和光器件种类和型号众多,光模块厂商 更倾向于上游厂商提供一站式、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具备光器件技术平台优势 和产品矩阵丰富的厂商更为受益。3、将光器件技术复用至广阔的非通信领域, 打开成长空间。

电信和数通市场是光器件、光模块的下游核心市场,将光器件技术复用至医疗 检测、激光雷达、AR 等非通信领域,为光通信器件厂商打开成长空间。例如, 天孚通信的滤光片、WDM 器件、微光学产品在激光雷达、光纤传感、激光医 疗等光学应用有广阔的应用需求;腾景科技的滤光片、偏振分束器、透镜、模 压玻璃非球面透镜等精密光学元件已应用于内窥镜系统、流式细胞仪、DNA 测 序仪、拉曼光谱仪等生物医疗器械和设备,棱镜组合、模压玻璃非球面透镜等 精密光学元件应用于 AR 等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光库科技的隔离器、合束器、 光纤光栅、激光输出头等产品主要应用于光纤激光器、激光雷达、无人驾驶等 领域。

光通信芯片:国产替代需求迫切,关注国产厂商在薄膜铌酸锂调制器的突破

光收发模块的核心技术在于光电子芯片,包括激光器芯片、光探测器芯片、集 成电路芯片、光子集成芯片等。

目前高端光通信芯片基本被国外垄断,国产替代需求迫切。光芯片环节,10G光芯片基本完成国产替代,国内供应商可提供少量的 25G PIN/APD 器件和 DFB 激光器芯片,25G 光模块使用的电芯片基本依赖进口。光通信器件用电芯片在 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内属于市场规模小、但技术要求极高的门类,与光芯片比 投资更大,研发和生产周期更长。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供应商涉足 10Gb/s 及 以下速率的电芯片产品,25Gb/s 产品上还处在送样阶段。《中国光电子器件产 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 年)》提出目标,确保在 2022 年中低端光电子 芯片的国产化率超过 60%,高端光电子芯片的国产化率突破 20%。


国产厂商光库科技通过收购切入铌酸锂调制器环节,薄膜铌酸锂有望成为下一 代电光调制器材料,潜在空间广阔。高速光通信调制器芯片与模块是应用于相 干光传输的核心光器件,目前行业内光调制技术主要包括:基于硅光、磷化铟、 铌酸锂材料平台的电光调制器,其中,硅光调制器主要是应用在短程的数据通 信用收发模块中,磷化铟调制器主要用在中距和长距光通信网络收发模块,铌 酸锂电光调制器主要用在100Gbps以上直至1.2Tbps的长距骨干网相干通讯上。

薄膜铌酸锂调制器的体积比传统铌酸锂调制器明显缩小,打破其在要求更高性 能且更低尺寸的下一代网络中的应用。薄膜铌酸锂调制器技术的应用场景广泛, 一方面有望在高带宽场景替换部分磷化铟市场份额,随着城域网带宽网络的升 级,薄膜铌酸锂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在国产替代大背景下,处于对 供应链稳定性的考虑,薄膜铌酸锂材料技术一旦实现国产化突破后有望优先被 我国通信设备厂商采用。全球高速相干光调制器出货量超过 200 万,对应薄膜 铌酸锂市场空间约百亿级别。

IDC 供给:政策引导转型升级,供给度集中度有望提升

政策引导数据有序发展,加速老旧 IDC 整改出清。2020 年,在新基建政策刺 激下,数据中心迎来建设高峰期,2021 上半年,有关部门加大数据中心能耗和 能效的审批,提出“东数西算”建设方案,引导大型数据中心向能源侧集中。下半 年,在双碳和电力紧缺的背景下,政策加大存量机房 PUE 的审核指标,并进一 步加快老旧高耗能数据中心的整改及出清。


存量机柜超过 310 万架,北上广深及周边占比超过 70%。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 统计,截至 2019 年,我国存量机房超过 310 万架,目前分布仍以北上广深及 周边地区为主,三地区累计占比接近 70%。

截至 21H1,三大运营商机柜数合计 109 万架(含自有和第三方 IDC 开发建设), 较 20 年新增 4 万架,根据各家此前指引,2021 年下半年有望新增约 10 万架。

供给端拐点已现,单机柜价格企稳回升。截至 21Q3,世纪互联公告,零售型 IDC MRR(平均单机柜每月收入)9296 元/月/机柜(环比+3.1%);万国数据调整后 MRR 5903 元/月/机柜(环比+1.3%)。2021 年上半年,受供给侧部分冲击及需求 疲弱影响,单机柜价格承压,零售/批发型机柜单价整体有下降趋势,三季度整体 价格端企稳,随着供给侧的进一步出清,以及电费的上涨,单机柜价格仍有进一步 提升的趋势。

客户结构多元化提升。从各家披露的客户结构来看,第三方 IDC 企业进一步积极 承担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批发型数据中心快速增长,部分 IDC 厂商转向批发+ 零售双轮驱动。云计算及大型互联网企业多采用批发的业务模式,今年部分以零售 型为主的 IDC 厂商如光环新网、世纪互联进行了业务上的转型,采取批发+零售双 轮驱动模式,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新增产能有序投放,供需关系有望进一步缓解。受政策利好,数据中心的建设在 2020 年迎来小高峰,根据各家公告统计测算,2021 年步入逐步交付期,三季度头 部 IDC 厂商累计新增机柜数约 3.6 万架,存量机柜数超过 45 万台,总功率约 2600 兆瓦。整体来看,自建+并购成为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部分厂商亦加大了资源储 备力度以应对未来一线城市资源的进一步紧张。

云厂商大型基地逐步采用自建模式为主,一线城市的合规数据中心资源相对稀 缺性较高,具有一定的溢价基础,我们看好在一线城市资源储备丰富的头部第 三方 IDC 厂商未来价值进一步提升空间。

加大高耗能数据中心改造,制冷环节为改造重点。政策加大高耗能数据中心改 造,老旧 IDC 改造空间预计百亿以上。北京深圳地区先后出来了相关文件规定 存量数据中心改造后 PUE 不得高于 1.4,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 2019 年,我 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达到 314.5 万架,其中一线城市占比接近 64%,中国企业数据中心 PUE 高于 1.5 机 房占比约 88%,假定未来一线城市内 PUE 高于 1.5 的机房都存在潜在整改需 求,按照平均单机柜整改 1-2 万元成本支出,我们推断目前国内老旧机房改造 空间在 170-350 亿元;

改造技术路径探讨:从路线上,主要有 1)老旧设备替换(按设备成本计费)、 2)对机房进行物理分割(平均 4-5 千元/机柜)、3)系统调优和改造自然冷却 空调、4)其它针对性的改造方式等。


制冷环节为数据中心升级改造重点。双碳政策下,IDC 实现碳中和转型路径主 要包括直接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购买绿电&绿证、以及先进设备降低各个环节 的 PUE 水平:

采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分为投资分布式光伏(在数据中心楼顶安装分布式 光伏,满足机房照明灯用电,作为峰值电力补充手段)和集中式光伏等(重 要电力来源方式,白天的时候提供电力,余电上网,抵消晚上消耗的电力 碳排放);

购买绿电(风、光、水)或购买绿证:重要补充方式,未完成消纳指标的 市场主体可通过自愿认购绿证的替代方式完成消纳量;

采用高效的设备降低各个环节的能耗水平(降低 PUE):通过高效的设备 能够有效降低各个环节的能耗水平(降低 PUE):由于算力系统不间断运 行需要配电系统和制冷系统的保证,因此减少配电系统和制冷系统使用的 电能将成为优化 PUE 的关键,此外,集成化 IT 系统也是减少 IT 系统应用 能耗的重要手段。(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6 复苏赛道二:云通信——企业通信加速上云,带动云办公终端发展

企业通信向云迁移,疫情催化下加速发展

传统企业通信系统以本地部署模式为主,硬件为主软件为辅,更多面向大型企 业客户。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云通信服务企 业出现,企业通信系统使用门槛降低,企业通信服务的用户范围延伸至中小企 业。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企业通信产品形态也更加多样化,从最初以语音、 短信和呼叫中心为主,逐渐向 IM、实时音视频和云客服等新型产品延伸。

全球统一通信及协作(UC&C)市场加速发展。根据 IDC 数据,全球 UC&C 的 市场规模 2019 年为 3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7%。2020 年第三季度 UC&C 市场规模为 12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7%,其中 UC 协作市场规模 58 亿美元, 同比增长 46.7%;UCaaS 市场规模为 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3%;传统视频 会议系统市场规模下降 2.3%;小型会议室视频会议端点和基础设施设备分别增 长 72.5%和 39.6%;IP话机系统同比下降 32.9%。根据 Market Insight Repors, UCaaS 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0 年的 239.3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432.6 亿 美元,五年间 CAGR 为 16%。

云通信发展催化硬件终端需求高速增长

UCaaS 服务商和终端厂商协同互补发展。UCaaS 的发展催化硬件终端的需求, 既催生新的产品形态,也促使终端应用渗透率提升。UCaaS 服务供应商通常将 其应用服务器置于自己的数据中心或托管在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行或托管于公有 云 IaaS 厂商的服务至上,如亚马逊、谷歌、微软、阿里或腾讯等。用户可以将 软件客户端下载至自己的各类设备中(PC、手机、平板等),或通过使用 WebRTC 或插件通过 Web 浏览器访问。统一通信硬件终端包括 IP 话机、视频会议系统、 数字白板、耳麦、扩音器、摄像头外设、麦克风等,这些设备可以和 UCaaS 服务打包销售,也可以由客户单独购买。


SIP 话机行业进入平稳增长期,行业规模约 70 亿人民币。全球 IP 电话渗透率 仍较低,由于全球各国电信法令松绑程度不一,各国的 IP 化发展水平也不尽相 同。企业通讯类产品最终客户的换机周期约 5-10 年,由于行业渗透率仍在提升 过程中,行业需求主要来自新增需求。2015 年-2019 年全球 SIP 话机终端的销 售收入规模复合增速约为 15.6%,2019 年增速放缓至 12.7%,2019 年约 14.45 亿美元(保守约 70 人民币)。2020 年受疫情影响行业增速明显放缓,预计 2021 年恢复提升。

视频会议是指两方或多方,通过通信设备和网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视频直 播、视频录播等其他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实时交互性。商务类视频会议对视 频会议的流畅度、安全性、会议环境要求更高,因此需要保证系统服务器及客 户端的带宽条件和设备的专业性。全球市场规模:根据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预测,2019 年全球视频会议市场规模为 53.2 亿美元,预计到 2027 年 将达到 109.2 亿美元,在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9.7%。尤其是新冠疫情爆 发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越来越多采用视频协作解决方案开展业务。


云办公硬件终端伴随云通信平台用户数和使用量的增长而增长。根据 Frost & Sullivan 预计,从 2019 年到 2026 年,全球专业耳机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 将达 11.1%;市场收入规模预计从 2019 年的 14.1 亿美元增长至 2026 年的 29.4 亿美元,市场出货量预计从 2019 年的 2290 万台增长至 2026 年的 6570 万台, CAGR 为 16.3%。商务耳麦在全球办公人员中的渗透率约 15%,仍有较大提升 空间。商务耳麦行业巨头包括 Plantronics、Jabra、Sennheiser Communications 和 GE 等国际品牌,一些地区性的供应商也在各自的领域成长,如亚太地区的 Dasan 电子,中国的 Hion,澳大利亚的 Addcom,印度的 Telekonnectors,日 本的 Nagatsuka,以及拉丁美洲的 Felitron 等。

海运及上游供应链短缺逐步缓解,企业通信优质龙头出口业务复苏

2021 年宏观环境不利因素对中游企业通信终端厂商的出口业务有所抑制,主要 体现在几方面:1、海运不畅、港口拥堵、发货时间延长等问题对出口企业的出 口运输造成阻力,海运费用的大幅上涨挤压了中游终端厂商和渠道商的利润空 间;2、上游芯片等原材料供应紧缺,影响云办公终端厂商部分产品的正常出货, 以亿联网络为例,由于芯片短缺,部分 T5 系列高端 SIP 话机的正常出货受影 响,销售端引导客户采购供应顺畅的型号,对企业正常的产品结构升级步伐有 一定阻碍;3、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毛利率和汇兑损益带来不利影响;4、 海外疫情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经济活动带来冲击,一定程度抑制了中小企业 IT 设 备采购开支意愿,同时疫情也对企业通信终端的现场安装部署和线下营销和咨 询活动带来不便。

展望 2022 年,伴随疫情受到控制或逐渐常态化,全球经济处在持续复苏的进 程中。随着海运压力和芯片等原材料供应紧缺问题的逐步缓解,中游硬件终端 出口企业的正常出货和利润空间都将得到改善。企业通信优质龙头亿联网络在 疫情冲击下保持市场竞争力,出口业务复苏趋势下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

7 跨界创新一:通信产业链赋能汽车新三化

新三化提升汽车赛道景气度,汽车零部件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汽车新三化势不可挡。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进程持续推进,无 论从全球还是国内来看,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都在持续快速提升。 具体来看,据中汽协数据,2021 年 1-11 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 13%(按销量, 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而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预计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 的 20%,而《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进一步提出,预计到 2035 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 汽车年销量各占 50%;《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规划到 2025 年,我 国 PA 级、CA 级(交通拥堵、高速公路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 占汽车总销量超过 50%,C-V2X 终端的新车装配率将达到 50%。


而在汽车新三化的核心机遇下,国产汽车零部件厂商迎来弯道超车机遇:

(1)汽车新三化推动产业链格局重塑。一方面汽车三电系统代替传统三大件,新 增零部件释放新的供应机会,使国产厂商得以与原有海外供应商站在同一起跑线。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的崛起,在新能源车时代话语权显著增强,并且自主品牌正在转 变燃油车时代跟随者的形象,成为新能源车时代高端车型的引领者,推动汽车供应 链的格局重塑。

(2)2021 年汽车产业由于缺芯、疫情、海运等特殊情况,车企存在较大保供压力。 而从销量增速来看,今年以来自主品牌始终保持同比正增长,显然自主品牌依托国 产供应链,供应压力相对更小,未来有望进一步打开零部件国产替代的空间。

(3)国产零部件厂商在响应速度、服务能力上更具优势。国产零部件厂商更贴近 车企,能够及时、快速地响应车企研发需要。考虑到目前新能源车型的开发节奏较 燃油车时代有显著提升,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上的优势有望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通信产业链赋能汽车新三化

整体来看,通信产业链赋能汽车新三化的相关环节包括:

(1)汽车电动化趋势下,新能源车平台电压正向 800V 切换升级,驱动汽车连 接器持续向高压方向发展,单车价值量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除 传统外,还包括对动力系统中动力电池的冷却、电机冷却和电子设备冷却等新 增需求,释放增量价值。

(2)汽车智能化趋势下,智能驾驶方面,多传感器融合的自动驾驶技术路径中, 激光雷达、卫惯组合导航系统等作为重要的冗余硬件设备,带动相关产业链如 激光雷达光学部件等需求释放。智能座舱方面,汽车座舱也进入智能化升级路 径,单车价值持续提升,智能座舱及上游芯片等相关产业链迎来快速增长。除 此以外,汽车智能化也要求对现有的行车记录仪进行升级,EDR 在智能网联汽 车时代重要性日益突出。汽车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对汽车智能控制器的需求也 在不断增加。

(3)汽车网联化趋势下,车联网的持续渗透带动车载通信模组、OBU/RSU 等 需求释放,并推动车载网关升级;而车载通信速率的提升和智能化背景下车载传感器用量的增长,也推动车载高速连接器量价齐升。UWB 技术也在汽车钥匙、 活体雷达等方面逐渐得到应用。

连接器:高速高压时代,国产厂商迎发展良机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驱动高速高压连接器需求增长。汽车连接器是连接器 第一大应用领域,主要类别中,低压连接器主要用于传统燃油车,而汽车电动化、 智能网联化分别催生出高压连接器和高速连接器需求。


而在新能源汽车细分领域,国产连接器厂商已取得一定突破,成为产业内相关企 业拓展的重点领域。

热管理:电动化驱动热管理系统量价齐升

电动化趋势下,整车热管理系统复杂化,释放增量部件。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 统可以分为电池系统、空调系统和电机电控系统热管理。对比传统燃油车,一 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采用电机,没有热机情况下,需要额外的产热装置用于 加热乘员舱;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在 15°C -35°C 时性能最佳,因此动 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需要同时具备冷却和加热装置用于控制电池温度。

因此新能源汽车单车热管理系统价值量显著提升,电动化大背景下,热管理市 场量价齐升。根据三花智控可转债募集说明书显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核 心组件单车价值量可达到 6410 元,是传统汽车热管理系统核心组件单车价值 量的 2 倍以上。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集成度、复杂程度等进 一步提高,预计单车价值量仍有上升空间,结合电动车渗透率持续提升背景, 热管理市场进入量价齐升阶段。


EDR:政策红利推动赛道景气度提升

EDR 政策强制执行在即。2021 年 2 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第 2 号修 改单发布,规定要求乘用车应配备能记录碰撞等特定事件发生时的车辆行驶速 度、制动状态等数据信息的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相关规定将于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

EDR 市场增量空间广阔。根据高工产业研究数据,2020 年新车中搭载 EDR 设备 的新车仅 135.71 万辆,市场渗透率为 7.12%。由于符合 GB/T 38892 规定的 DVR 所需的整车试验以及零部件试验流程偏多、繁琐,因此预计整车厂将更倾向于 安装 EDR。假设 2022E 乘用车销量 2300 万辆以 2022 年新生产乘用车 80%渗透 率估计,ASP 以 350 元估计,预计市场规模为 64.4 亿元。


智能驾驶:激光雷达、卫惯组合导航系统应用加速

根据获取位置信息的技术方法和传感器方案,我们将自动驾驶分为三大技术路 径:(1)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方案,采用车载摄像头为主要感知设备,结 合算法确定车辆位置信息;(2)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包括摄像头、车载雷达、 卫惯组合导航系统等多种感知设备,实现多源融合定位,这是除特斯拉以外的 绝大多数车厂(自 L2+发展,如奥迪、蔚来等)或科技公司(往往定位 L4+,如 谷歌 Waymo/百度 Apollo 等)的选择;(3)车路协同路线,将车载的部分感知 能力转移至路侧,通过 V2X 实现车辆位置信息的获取和交互。

其中,多传感器融合路径中,激光雷达成为核心部件,应用落地正加速,而车 厂对卫惯组合导航系统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2021 年开始,激光雷达落地应 用进程明显加速,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不断发布,在不同价位的乘用车皆 有搭载;而如前文所述,卫惯组合导航系统也获得乘用车车厂认可,落地应用 不断出现。(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智能座舱:渗透率持续提升,国产 SoC 厂商积极布局

智能座舱渗透率持续提升。智能座舱主要构成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仪表盘、 抬头显示(HUD)、 流媒体后视镜、语音控制等。相较高级别智能驾驶应用,智 能座舱的落地速度更快,包括屏幕走向多屏化、大屏化、联屏化等已成为趋势。 据 IHS Markit 数据,预计 2025 年全球/国内市场智能座舱新车渗透率分别可接近 60%/80%,至 2030 年市场规模可分别达 681 亿美元/1600 亿元。

座舱 SoC 决定智能座舱功能和性能,国内厂商积极布局。对于座舱而言,决定 其功能和性能的关键是主 SoC 的算力,而在当前市场中,高通等海外龙头优势 较为显著,为市场主要参与者,国内厂商如华为、地平线、全志科技等入局时 间较短,积极布局,加速追赶。


车联网:车载终端应用落地加速,车载网关持续升级

C-V2X 车端落地应用加速,相关产业链环节持续受益。V2X 架构需要智慧的车、 智慧的路等共同实现车路协同,目前来看,V2X 车载单元(OBU)落地快于路侧 终端(RSU)建设,例如蔚来 ET7、长城摩卡、上汽通用别克 GL8 Avenir、广汽 埃安 V 等车型均已搭载 V2X 功能,相关产业链环节如通信芯片、车载通信模组、 OBU 制造商有望充分受益。车载终端的硬件产品形态多样,包括 T-Box、智能天 线等,现阶段 OEM 厂商量产车型大多采用 V2X 模组与 TBOX 融合的技术方案。 展望未来,据佐思汽研,预计 2025 年国内前装 C-V2X OBU 的市场规模可超 100 亿元。

车载网关是整车网络的数据交互枢纽,智能网联背景下持续升级。网关作为中 心枢纽,负责安全和功能域之间互联并处理异构车载网络中的数据。一方面, 智能化背景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变化、边缘计算能力的要求等提高了车载 网关的数据处理能力要求;另一方面,OTA 更新、车载传感器的增多、5G 速率 的提升等使车载网关的网络传输性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UWB 数字钥匙的应用落地正在加速。从规范角度来看,成员包括主要车厂、手 机厂在内的车联网联盟(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简称“CCC”)于 2021 年 7 月发布了数字密钥 3.0 规范,定义了智能汽车基于 UWB/BLE+NFC 的互联方案; 从应用角度来看,宝马、蔚来等均已引入 UWB 数字钥匙应用。

8 跨界创新二:数字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助力社会绿色转型

数字经济优化能源结构,赋能传统行业,推动社会绿色转型

以 5G、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在碳中和背 景下,数字经济将通过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提供新能源建设所需的材料设 备、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助力完善新型电力交易体系等多方面推动社会绿色化 转型。

举措一:数据中心和 5G 等基础设施将大幅提高新能源使用比例

碳中和背景下,数据中心和 5G 等基础设施使用清洁能源比例有望持续提升。

12 月 28 日,国家发改委等部分印发《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 据中心和 5G 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数据中 心建设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自建拉专线或双边交易提升绿色 数据中心电能使用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支持模块化氢电池和太阳 能板房等在小型或边缘数据中心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结合储能、氢能等新技术 提升可再生能源在数据中心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举措二:赋能传统行业转型,优化流程节本降耗

数据中心和 5G 等数字经济将进一步支撑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煤炭、水 泥、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传统行业加快“上运用数赋智”步伐。以智慧 矿山场景为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实现矿山开采设计、计划、 生产、调度、决策等过程的智能化,而 5G、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 设施将提供底层算力基础支撑,提高传统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损耗。

举措三:完善电网建设,推动点对点电力交易

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充电桩、智慧园区等新场景接入需 求的不断增加,电网调节能力难度进一步加大。以 5G、物联网等为代表通信技 术将助力电网信息化建设,助力实现点对点的电力交易,其中,5G 技术将适配 电网“发输电配用”全业务环节的通信诉求、5G 网络切片安全将补充电力通信 专网、嵌入物联网模组的智能水电表等助力采集爆发式增长的交易信息,实现 多场景的电力信息化交易应用。


举措四:通信设备厂商将提供新能源设备组件等,助力新能源建设交付

制造业和新材料技术的更迭助推了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一部分优秀的通信 综合产品提供商将进一步提供光伏、风电、储能所需的组件、支架、电源设备 等,助力新能源建设交付。例如:光纤光缆和电力传输领先企业中天科技,积 极布局海上风电和新能源等产品线,助力海上风电和光伏装机;数据中心 UPS 提供商科华数据、科士达、易事特等具备生产储能系统、光伏逆变器等组件能 力,自身亦具备多重增长曲线。

新能源占比快速提升,2030 年仍有 6 亿千瓦以上增长空间。10 月 24 日,《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发布(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到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 费比重达到 80%以上;截至 9 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 3.0 亿千瓦(占比 13%),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2.78 亿千瓦(占比 56%),较 2030 规划仍有 6 亿以上的增 长空间,对应未来 10 年年均复合增速 17%以上,空间广阔。

国内迎来新能源平价上网时代。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 2021 年新能源 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 2021 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 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 上网。

光伏:2030 年国内光伏装机容量有望翻倍

根据 CPIA 数据,2020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规模 130GW,预计 2021 年全球光 伏新增装机预计 150-170GW,乐观情况下,2025 年有望超过 330GW,未来 5 年对应年均复合增速约 14.2%;

2020 年我国光伏装机超过 48GW,预计,2021 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规模为 55-65GW,乐观情况下预计 2025 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有望超过 110GW,未来 5 年对应年均复合增速 11%。


风电:海上风电招标重启,2025 年风电装机量仍有 2 倍以上空间

我国风电年装机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40%以上。预期全球风电市场将从 2022 年 将正式进入平价时代,吊装需求快速提升;2022-2025 年海外和国内新增装机 年均复合增速将分别达到 35%和 44%,全球复合增速为 38%。根据国际可再 生能源署(IRENA)的预测,全球要想达到本世纪下半叶将全球温升较工业化 之前控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需要更为激进的海上风电发展目标,全球 2050 年 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需要达到 2002GW,而 2020 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仅为 不到 7GW。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总体造价区间为 1.44-1.85 万元/千瓦,送出电缆占比约 5-10%。海上风电的主体工程投资主要包括:风电机组(含塔筒)、风电机组基 础、场内集电线路(阵列电缆)、送出海缆、海上升压站、陆上集控中心组成。 其他费用主要包括:征海征地费、前期工作费、工程建设管理费等。其中,风 电机组(含安装)占比约 45%,220KV 送出电缆占比约 5-10%;


储能:光储融合加速,工业应用空间广阔

新型电力储能 5 年有 10 倍以上增长空间。截至 2020 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35.6GW,同比增长 9.8%;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最大, 为 89.30%,其次为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 3.28GW,占比 9.2%;新型电 力储能 5 年有 10 倍以上增长空间。7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 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 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根据中关村储能产 业技术联盟统计,截至 2020 年,我国已投运的新型电力储能(包含电化学储 能、压缩空气、飞轮、超级电容等)累计装机规模达到 3.28 吉瓦,到 2025 年 增长空间在 10 倍以上,年均复合增速超过 55%。

电池、逆变器为储能最大成本占比。2021 年储能系统的平均单价约为 1200-1300 元/KWh,其中电池、逆变器、EMS(能量管理系统)、BMS(电池 管理系统)占比分别为 60%、20%、10%、5%。 根据 CAESN 披露,2020 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前 5 名的公司分别为:宁德时 代 、 力 神 , 海 基 新 能 源 、 亿 纬 锂 能 、 以 及 上 海 电 器 , 占 比 分 别 为 17%/11%/9%/9%/8%;

2020年国内逆变器出货量前5名的公司分别为阳光电源、科华数据、索英电气、 上能电器、南瑞继保,占比分别为 25%/19%/15%/11%/8%。


电网:电力信息化投入增加,电力市场化交易持续完善

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国网信息化升级加速。2020 年全球电力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耗比例为 26%,预计 2060 年将超过 70%,其中,清洁能源占比将从 2020 年的 24.3%进一步提升至 2060 年的 90%。清洁能源发电受制于自然资源条件影响,存在较强的发电峰 谷值,电力波动加大,对电网信息化的调度负荷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在此背景 下,电力信息化的投资有望进一步增加。

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推进完善电力市场机制建设。

虚拟电厂调节用电侧电力负荷,助力能源有序调度。虚拟电厂是指通过先进信 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实现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电动汽车等 需求侧的聚合和协调优化,以作为一个特殊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的电 源协调管理系统,打通电网公司、负荷侧用户、电源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信息的 通道及能源互济能力;

9 跨界创新三:光器件——超脱光通信,激光方向重点拓展

光学元器件厂商跨领域布局,关注激光领域的增量投资机会

跨领域应用之半导体激光元器件和激光光学元器件 激光器是激光装备的关键功能部件,是激光的发生装置,其中最重要的光学系 统有三大功能部件,包括泵浦源、增益介质、谐振腔。激光器按照增益介质可 分为:1、液体激光和气体激光;2、自由电子激光器;3、固体激光,又分为以 晶体为工作物质的“固体”激光器和以玻璃光纤为工作物质的“光纤”激光器; 4、半导体激光器。


跨界创新三:光器件——超脱光通信,激光方向重点 拓展 光学元器件厂商跨领域布局,关注激光领域的增量投资机会 \uf06c 跨领域应用之半导体激光元器件和激光光学元器件 激光器是激光装备的关键功能部件,是激光的发生装置,其中最重要的光学系 统有三大功能部件,包括泵浦源、增益介质、谐振腔。激光器按照增益介质可 分为:1、液体激光和气体激光;2、自由电子激光器;3、固体激光,又分为以 晶体为工作物质的“固体”激光器和以玻璃光纤为工作物质的“光纤”激光器; 4、半导体激光器。

半导体激光不断突破新的应用领域,行业规模快速增长。目前行业内少部分利 用灯如氙闪光灯作为泵浦源,大部分利用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泵浦源。与固体激 光器、光纤激光器等其他类型的激光器相比,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在效率、可靠性、成本、尺寸等各方面都具有优势,目前主要被作为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激 光器的泵浦源,也可以直接应用于医疗、工业、国防、科研以及激光雷达等领 域。

激光光学元器件受益于下游高端激光器行业的需求增长。光电子元器件是高性能激光器的基础,其应用了减反膜、反 射膜、滤光膜等光学薄膜技术,同时隔离器、合束器、声光调制器等器件也是 高性能激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光光学领域的主要企业包括美国贰陆集团、 德国通快、Suess MicroTec、瑞士 FISBA 等国外公司。目前国内部分科研机 构可提供少量激光光学元器件用于科学研究需要。国内主营业务类似的企业包 括蓝特光学、福晶科技、腾景科技等。例如,腾景科技在光纤激光领域主要提 供精密光学元件以及镀膜光纤线、准直器、声光器件等光纤器件产品,已应用 于光纤激光器的量产。

跨领域应用之激光雷达

随着 L2 级别及以上的量产车型越来越多,激光雷达逐渐成为车厂宣传新车型时 的“硬实力”之一,国外激光雷达厂商也纷纷上市。根据 Yole Developement 发布的《2021 年汽车与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应用报告》,法雷奥(Valeo)排名第一, 市场占比 28%。速腾聚创(RoboSense)排名第二,占比 10%。卢米纳尔(Luminar)、 大疆(Livox)、电装(Denso)、大陆(Continental)、Cepton 这 5 家厂商以 7%的市 场占有率并列第三。紧随其后的是因诺维兹(Innoviz)、Ibeo 分别占比 4%。接 着是华为(Huawei)、禾赛科技(Hesai)、图达通(Innovusion)、威力登(Velodyne) 占有率均为 3%。


激光雷达分机械激光雷达和固态激光雷达,固态激光雷达中也衍生了 MEMS、 OPA 以及 Flash 这些不同的固态或混合固态技术。从行业最新进展来看,机械 激光雷达大厂 Velodyne 也开始推 Velarray 系列的固态激光雷达。英特尔打算 和 Luminar 合作推出自研的 FMCW 激光雷达,预计 2025 年面世。

激光雷达原理与光收发模块类似。激光雷达和光收发模块类似,均由发射系统、 接收系统及信息处理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向目标探测物发送激光光束探 测信号,然后将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进行适当处理 后,便可获取目标的距离、方位、角度、速度、姿态、形状等多种参数信息, 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

激光雷达市场空间广阔,光通信器件厂商跨领域布局激光雷达市场带来新增量。2020 年全球汽车与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市场规 模达 17.66 亿美元,预测 2026 年市场规模达 57.18 亿美元,对应 21%的年均 复合增长率(2020-2026E)。激光雷达发射模组定制化程度较高,对光学设计 组装工艺、质量管理能力等要求较高,目前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近几年国内 光通信器件厂商开始跨领域布局激光雷达市场,例如天孚通信的滤光片和光引 擎可用于激光雷达领域。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苏州迈特通讯科技做什么的?

迈特通信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的前身由现代滤波器鼻祖康姆迪于1997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迈特于2002年收购正式成立,并于2011年由在深交所上市的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

公司主要从事以射频技术为基础的无线通信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成为全球一流的无线通信设备供应商。公司总部在苏州,在国内外设有多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与客户服务团队,与华为、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苏州光通信模块外壳,通信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苏州光通信模块外壳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